祝贺!何晓顺教授团队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4月15日,广东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发明与临床应用”研究成果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另外,心血管医学部陈艺莉、彭龙云参与的研究成果“不明原因猝死的分子病因系列发现及其应用”,麻醉科张旭宇参与的研究成果“缺血性肠损伤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肠保护新策略”分别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代表团队领奖
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发明与临床应用

团队成员合影
主要完成人:何晓顺、郭志勇、王长希、崔隽、赵强、鞠卫强、王东平、朱晓峰、陈国栋、陈茂根、邱江、李冶夫、黄俊琪、 胡安斌、唐云华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奇点医疗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
器官移植包括器官获取、冷保存及植入三个过程,器官血供中断不可避免,导致的缺血损伤是影响移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既往尝试减轻缺血损伤的方法均收效甚微。何晓顺教授团队提出全新设想:如果能在不中断器官血供的情况下,完成移植全过程,缺血损伤将不复存在。团队攻克了器官养护装置研发、离体器官养护技术与质控、获取及植入术式等多项技术难关,国际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从根本上破解了器官缺血损伤这一世界性难题。
1. 发明体外多器官维护系统,创立离体器官养护技术与质控标准
针对体外保存阶段器官缺血难题,何晓顺教授团队研制出全球首台体外多器官维护系统,摸索出符合器官生理的灌注流量、氧合及营养等养护技术,取代冷保存技术,获国际专利3项;创立离体器官质量控制标准,使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发生率降为0;首创“多器官灌注修复”技术修复受损器官,成功修复使用超高龄、重度脂肪变性等国际公认的“废弃器官”。成果转化项目获得了科技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组全国总冠军。

何晓顺教授团队研发的国际首台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Life-X)获国际、国内专利17项
2. 全面革新器官获取与植入手术方式,国际首创无缺血肝移植技术
针对获取及植入阶段器官缺血难题,何晓顺教授团队创建无缺血供肝获取术,巧妙地利用供肝血管的天然分支与多器官维护系统相连,建立一套并联的器官体外循环,保障了血管离断时器官血供不中断;创建无缺血供肝植入术,在多器官维护系统支持下完成各血管吻合,实现了器官体外、体内循环的无缝切换。团队开展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术,术后肝损伤指标ALT较传统技术降低77.7%,缺血损伤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1年生存率提高了9.8%。多组学检测证实新技术可基本避免器官缺血损伤。何晓顺教授当选中科院等评选的“2017年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并获聘哈佛大学“Joseph Murray”移植外科客座教授。

2017年,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
3. 创立无缺血肾脏移植及无缺血、不停跳心脏移植技术
肾脏、心脏移植临床需求大,无缺血技术能否适用意义重大。团队攻克了肾脏体外循环建立、灌注中血尿、内环境紊乱等难题,实施全球首例无缺血肾脏移植术;创新心脏插管方式,攻克离体心脏代谢异常、充血水肿等难题,实施全球首例无缺血、不停跳心脏移植术,心脏复流即时射血分数高达80%。世界器官移植协会主席Nancy教授认为“无缺血技术可拓展至心、肺、肾移植领域,并向全球推广”。
《美国移植杂志》刊文认为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是器官移植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器官移植将进入‘热移植’时代”,无缺血移植技术载入《美国移植医师学会白皮书》。何晓顺教授团队主持及参与制定指南或共识57项,被美国移植协会等11个国际指南采用。获吴杨奖、广州市长奖及19项国际学术奖。将成果推广至全国49家医院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欧美多国移植领袖来华观摩手术,成立含哈佛大学等国际多中心协作组,共同推广相关技术。

德国移植协会前任主席Bjoern Nashan教授(左一)现场观摩无缺血肝移植手术
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器官移植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提升了我国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无缺血器官移植项目代表中国参加第14届国际质量创新大赛,在全球416个项目中排名第一,获得芬兰总统签发的特等奖(中国首次)。

无缺血器官移植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
(来源:科研与学科建设处)